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有兩種煉鐵法:一種是塊煉法,是在碗式爐或較低矮的豎爐內,在較低溫度下將氧化鐵還原成海綿鐵,再經鍛打、擠渣成為熟鐵,再滲碳、鍛打即可制成鋼;另一種是生鐵冶鑄法,是在高大的豎爐內,以高溫將氧化鐵還原并增碳成為液態生鐵,再從爐中放出,鑄成錠塊或澆鑄成器,生鐵可經過多種處理方式煉成鋼或可鍛鑄鐵。西方自公元前兩千紀一直采用塊煉鐵技術,直到公元14世紀歐洲才開始生產生鐵并鑄成鐵器[1]。
中國最初使用的人工鐵制品也是塊煉鐵產品,但很早就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并隨即占據了主流地位。已知最早的生鐵制品是山西垣曲天馬—曲村出土的春秋早期和中期(約公元前8至7世紀)的白口鑄鐵殘塊[2]。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生鐵冶煉技術已有了規模發展,較多的生鐵制品出現于黃河中游的晉陜豫和長江中下游的吳楚地區。目前已發現最早的冶煉生鐵的豎爐是河南西平酒店戰國后期的豎爐[3]。
以生鐵冶鑄技術為基礎,中國發展出一整套獨特而且先進的鋼鐵冶煉和加工工藝。至遲于戰國時期,發明了將白口鐵加熱獲得可鍛鑄鐵的鑄鐵柔化技術、將白口鐵退火脫碳獲得鑄鐵脫碳鋼的制鋼技術;至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范成批鑄造鐵器;至遲于西漢,中國出現了在半融熔狀態下將生鐵炒煉脫碳成熟鐵或鋼的炒鐵、炒鋼技術;至東漢已經掌握了將鋼鐵制品進行多次折疊鍛打的百煉鋼技術,還出現了將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制鋼技術,之后發展成為灌鋼技術。另外,還陸續出現了夾鋼、貼鋼、生鐵淋口、燜鋼等多種制鋼技術[4]。
中國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,創造了輝煌的鋼鐵文明,為古代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發展奠定了技術和物質基礎。中國古代生鐵冶鑄技術以中原為中心,逐漸向周邊地區擴散傳播,促進了周邊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,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[5]。(周文麗 撰)